农学院
农学院前身为原华中农学院(现华中农业大学)荆州分院,成立于1977年,开设招收“农学、植物保护、土壤与农业化学”三个专业的专科生。其于1985年改名为“湖北农学院”,开始招收农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;1986年开始招收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;1987年原湖北农学院系科调整,将三系合并为农学系;2003年,经教育部批准,四校合并组建长江大学,下设农学院。
长江大学农学院为湖北省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学院,下设“农学系、植物保护系、农业资源与环境系”三个教学系,拥有“农学、植物保护、农业资源与环境、种子科学与工程”四个专业。农学、植物保护是我校传统优势品牌专业,农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和省级品牌专业。农学、植物保护、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列入国家首批“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”。农学专业的生物育种方向、植物保护专业的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方向列为“湖北省战略性新兴(支柱)产业人才培养计划”。学院有“作物学、植物保护和农业资源与环境”3个一级学科。其中,作物学为湖北省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,植物保护学为省级重点学科;农学专业、植物保护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,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。学院现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、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、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。
学院现有教职工123人,其中专任教师88人、具有博士学历80人、博士生导师27人、硕士生导师77人、教授34人、副教授39人、有海外研修经历的学者53人。拥有“双聘院士”1人,“全国优秀教师”1人,“湖北名师”1人。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,“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”3人,“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(第二层次)”人选4人。
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,学院实行“两基三段式”全学程实践教学模式,即“校内、校外”两类实践教学基地(“两基”),“课程实习、专业综合实习、顶岗见习”三个实践教学阶段(“三段”);在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农业科学院、各省级农科院及浙江大学等高校建立63个校外实践教学合作教育基地;实验仪器设备总值7800多万元,有馆藏50万号标本的昆虫标本馆,校内科研实习基地占地面积达2200亩,包括智能温室、网室、盆栽场、气象站、田间试验小区、大田示范区。学院十分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,近两年,支持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14多项,30%的本科生进入教师课题组开展了科学研究。
学院拥有“农业农村部长江中游作物绿色高效生产重点实验室(部省共建)、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、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湖北省重点实验室、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、湖北省农林病虫害预警与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等1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;五年来,先后主持了2项国家公益性行业(农业)科技计划项目、3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30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或子课题。科学研究经费年均到账近2000万。
五年来,学院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5项,其中,一等奖7项、二等奖8项、三等奖10项;主持或参与选育水稻等新品种25个,制定了地方或行业标准15个,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授权专利53项,出版专著和教材43部;发表SCI论文532篇。
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882人,全日制博士、硕士研究生520人。学院将培养“基础理论扎实、综合素质高、实践能力强、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应用型现代化农业人才”作为人才培养目标;注重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,将学生的培养途径与国际接轨,与国外高校签订了留学生学分互认协议,先后与美国、德国、日本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韩国等多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,持续选派了优秀本科生、研究生到海外游学、留学;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访讲学、举办大型学术交流会议,提升了学院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。
建院以来,学院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“下得去、用得上、干得好、留得住、上得来”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。他们致力基层建功,涌现出阳晓辉、贺纪正、钱远坤等一批政界人才;他们致力学术立业,涌现出了徐汉虹、田丰、焦春海等一批学界专家;他们致力创新创业,涌现出了陈文华、曾恒鸿、吴红清等一批商界精英。他们都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战场,以不同的形式为“中国梦”的实现谱写华章。
新时期,学院将以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”为指导,坚持以“立德树人”为根本,以“强农兴农”为己任,围绕一流学院和一流学科发展目标,进一步优化学科方向和布局,与时代脉搏共振,全面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,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中贡献农学院的智慧和力量。